在汽车功能安全领域,ISO 26262标准作为全球公认的权威框架,为车载电子电气系统的安全开发提供了系统化指导。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HARA)是ISO 26262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功能安全需求的等级与范围。本文围绕ISO 26262如何进行危害分析、ISO 26262的HARA分析流程与风险评估方法展开,深入解析其核心逻辑与落地实践,助力汽车电子项目实现精准的风险管控。

一、ISO 26262如何进行危害分析
ISO 26262中的危害分析是识别车载系统潜在安全隐患、明确风险源头的基础过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化梳理,将抽象的“安全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危害场景”,为后续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1、明确系统边界与分析范围是危害分析的前提。需首先界定分析对象的功能边界,包括系统的输入输出、与其他系统的交互接口(如自动驾驶系统与制动系统、传感器的交互),以及运行环境(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极端天气)。例如,针对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自动紧急制动(AEB)功能,边界应涵盖雷达/摄像头感知模块、决策算法、执行器控制逻辑及与整车CAN总线的通信链路。
2、识别潜在危害需聚焦“系统失效导致的伤害”。危害是指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的对人员(驾驶员、乘客、行人)的伤害,需从“系统失效模式”反向推导。常见失效模式包括功能缺失(如AEB未触发)、功能误触发(如AEB无故制动)、性能降级(如制动距离过长)。例如,AEB系统传感器失效可能导致“车辆未检测到前方障碍物,无法触发制动,引发碰撞”这一危害。
3、描述危害场景需包含“触发条件+事件序列+后果”。每个危害需对应具体场景,明确失效发生的条件(如车速80km/h、雨天路面)、事件发展过程(如传感器误判障碍物距离→决策延迟→制动不足)及最终后果(如乘员轻伤、重伤或死亡)。例如,针对自适应巡航系统(ACC)的危害场景可描述为:“高速行驶时ACC系统突然退出控制,驾驶员未及时接管,车辆追尾前车,导致乘员胸部损伤”。
4、区分“系统性失效”与“随机硬件失效”影响。危害分析需同时考虑两类失效:系统性失效(如软件逻辑漏洞、设计缺陷)和随机硬件失效(如传感器芯片老化、线束短路)。例如,软件算法对逆光场景的误识别属于系统性失效,而雷达发射模块故障属于随机硬件失效,两者的危害场景可能重叠,但风险控制措施不同。

二、ISO 26262的HARA分析流程
HARA(Hazard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是ISO 26262定义的标准化流程,通过量化评估风险等级确定安全需求的严苛程度,核心是通过“严重度、暴露度、可控性”三维度评估确定ASIL(Automotive Safety Integrity Level)等级。
1、危害识别与场景细化。基于前期危害分析结果,将识别出的危害场景进一步细化,确保覆盖所有潜在风险。需避免场景遗漏,尤其是边缘场景(如极端天气、复杂路口)。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在无保护左转时,需考虑“对向车辆闯红灯”“行人突然横穿”等低概率但高风险场景。
2、严重度(Severity)评估:量化伤害程度。严重度指危害场景导致伤害的严重程度,ISO 26262将其分为S0至S3四级:S0(无伤害)、S1(轻微伤害,如擦伤、淤青)、S2(中度伤害,如骨折、脑震荡)、S3(严重伤害或死亡,如脊柱损伤、致命性创伤)。评估需结合医学标准,例如“车辆碰撞后乘员头部撞击方向盘导致颅内出血”通常归为S3。
3、暴露度(Exposure)评估:衡量场景发生频率。暴露度指危害场景在特定运行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分为E0至E4五级:E0(极罕见,几乎不可能发生)、E1(罕见,特定条件下发生)、E2(偶尔,部分运行场景发生)、E3(经常,多数运行场景发生)、E4(频繁,几乎所有运行场景发生)。例如,城市道路中“车辆低速跟车”场景的暴露度通常为E3,而“高速公路暴雨天气”场景可能为E1。
4、可控性(Controllability)评估:评估人员干预能力。可控性指驾驶员或其他人员在危害发生前避免伤害的能力,分为C0至C3四级:C0(完全可控,可通过常规操作避免)、C1(高可控,多数情况下可干预成功)、C2(中可控,部分情况下可干预)、C3(低可控,几乎无法干预)。例如,“车辆低速行驶时AEB误触发”的可控性为C1(驾驶员可立即踩油门解除),而“高速行驶时方向盘突然失控”的可控性为C3。
5、确定ASIL等级:综合三维度判定风险等级。ASIL等级分为A、B、C、D(D为最高),通过严重度(S)、暴露度(E)、可控性(C)的组合查表确定。例如,S3(严重伤害)+E4(频繁发生)+C3(低可控)对应ASIL D;S2(中度伤害)+E2(偶尔发生)+C1(高可控)对应ASIL B。ASIL等级直接决定后续开发流程的严苛程度(如测试覆盖率、工具认证要求)。
三、ISO 26262的风险评估方法与实践要点
HARA分析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同时避免过度设计导致的资源浪费。实践中需结合方法工具与流程规范,提升评估准确性。
1、ASIL等级的应用与风险降低策略。确定ASIL等级后,需为每个危害场景制定风险降低措施:对于ASIL D级场景(如自动驾驶紧急制动失效),需采用“多层防护”策略,如冗余传感器(雷达+激光雷达)、软件算法多样性验证、硬件监控机制;对于ASIL A级场景(如娱乐系统屏幕黑屏),可采用简化措施(如定期自检、故障报警)。措施实施后需重新评估风险,确保达到“合理可行的最低风险”。
2、评估记录与追溯机制的建立。HARA分析需形成完整文档,记录危害场景描述、等级评估依据、ASIL判定结果及风险措施,确保可追溯至需求、设计、测试等阶段。例如,某车型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HARA报告中,需明确“单侧制动失效”场景的严重度S2、暴露度E3、可控性C2,及对应的ASIL B等级,后续测试需覆盖该场景的失效注入验证。
3、避免常见评估偏差的实践建议。HARA分析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需通过方法优化提升客观性:一是采用“场景库+FMEA”结合,利用行业标准场景库(如ISO 21448预期功能安全场景)补充场景覆盖;二是实施“多方评审”,组织系统工程师、安全专家、测试人员、驾驶员代表共同评估,减少个体经验偏差;三是使用量化工具(如风险矩阵软件)自动计算ASIL等级,避免人工查表错误。
4、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协同应用。HARA并非孤立流程,需与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TA(故障树分析)协同:FMEA从“部件失效”推导危害,补充HARA的细节颗粒度;FTA从“顶层危害”反向追溯根源,验证HARA场景的完整性。例如,某电动车BMS(电池管理系统)的HARA识别出“过充导致热失控”场景后,FTA可追溯至“电压传感器漂移→算法误判→充电逻辑失效”的根源链,确保措施覆盖全链路风险。

总结
ISO 26262如何进行危害分析、ISO 26262的HARA分析流程与风险评估方法是汽车功能安全开发的核心技术路径。危害分析通过明确边界、识别场景、描述后果,为风险评估奠定基础;HARA流程通过严重度、暴露度、可控性三维度评估,科学划分ASIL等级;风险评估则通过措施制定与验证,实现风险的合理管控。实践中需注重场景完整性、评估客观性与记录追溯性,结合FMEA、FTA等工具提升分析深度。通过系统化的HARA分析,汽车电子项目可在安全与效率间找到平衡,为车辆功能安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