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功能安全领域,ISO 26262标准通过系统化的流程确保电子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其中技术安全概念(Technical Safety Concept,TSC)是连接风险评估与系统设计的核心桥梁,而基于TSC的软件架构设计则是将安全需求落地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ISO 26262技术安全概念的构建方法及软件架构设计流程展开,详解功能安全从需求定义到架构实现的全链路实践。

一、ISO 26262技术安全概念怎么构建
技术安全概念(TSC)是在系统层面将安全目标转化为具体技术措施的结构化文档,其核心作用是明确“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满足安全需求”,构建过程需基于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HARA)结果,结合ASIL等级开展。
1、输入:基于HARA与安全目标确定核心输入
TSC构建的起点是HARA输出的安全目标(Safety Goals)及对应的ASIL等级。安全目标是对“需避免的危害事件”的抽象描述,例如“避免因制动系统失效导致的碰撞”(ASIL D)。此外,输入还包括系统边界定义(明确功能安全覆盖的电子电气系统范围,如仅包含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还是扩展至传感器与执行器)、系统功能需求(如正常工况下的制动响应时间)及相关约束(如硬件资源限制、成本约束)。
2、步骤一:分解安全目标,推导技术安全需求
将每个安全目标分解为可技术实现的安全需求,需结合ASIL等级明确需求的严苛程度。例如,针对“避免制动系统失效”的安全目标(ASIL D),可推导出:
功能安全需求:“制动系统需具备故障诊断能力,诊断覆盖率(DC)≥99%”(基于ASIL D的硬件度量要求);
时序安全需求:“故障检测后需在100ms内触发安全机制”(基于制动失效的紧急性);
接口安全需求:“传感器与ECU间的通信需采用CRC校验,错误率≤10⁻⁸”(防止数据传输错误导致误判)。
安全需求需明确“WHAT”(需实现的安全功能),而非“HOW”(具体实现方式),且需关联对应的ASIL等级,确保后续措施匹配风险等级。
3、步骤二:设计技术安全措施,覆盖安全需求
技术安全措施是TSC的核心,需从“预防”“检测”“缓解”三个维度设计,确保安全需求落地:
预防措施:降低故障发生概率,如针对传感器漂移故障(ASIL B),采用“双通道传感器冗余设计”(主传感器+备份传感器交叉验证);
检测措施:及时发现已发生的故障,如通过“watchdog定时器”检测软件死循环,或通过“周期性自检测”(如ECU每10ms自检一次AD转换器)发现硬件异常;
缓解措施:故障发生后降低危害影响,如制动系统检测到液压故障后,触发“降级模式”(仅保留基础机械制动功能),同时激活警示灯提示驾驶员。
措施需明确技术原理(如冗余类型、诊断算法)、责任主体(硬件/软件/系统)及与安全需求的映射关系,例如“双通道冗余”对应“传感器故障检测需求”。
4、步骤三:定义安全机制与接口安全
安全机制是实现技术措施的具体技术手段,需针对不同层面设计:
硬件安全机制:如ECC内存(检测纠正数据位错误)、电源监控电路(防止电压异常导致失效);
软件安全机制:如CRC校验(检测数据完整性)、任务调度监控(确保关键任务按时执行)、状态机冗余(核心逻辑双状态机比对);
接口安全机制:明确系统与外部环境(如驾驶员、其他ECU、传感器)的交互安全,如CAN总线通信需采用“消息计数器+超时监控”防止报文丢失或重放攻击。
同时需定义安全相关接口的参数(如通信周期、信号范围),例如“制动踏板位置信号需每5ms传输一次,有效值范围0-100%,超范围则触发故障处理”。
5、步骤四:验证技术安全概念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TSC构建后需通过验证确保其满足要求:
完整性验证:检查所有安全需求是否均有对应的技术措施覆盖,无遗漏(如ASIL D需求需100%覆盖);
一致性验证:确认技术措施与安全目标、ASIL等级匹配,无“过度设计”(如ASIL A采用ASIL D的冗余措施)或“设计不足”(如ASIL D仅用单传感器);
可行性验证:评估技术措施在现有硬件资源、成本、性能约束下的可实现性,例如“高频自检测是否导致CPU负载过高”。
验证可通过“需求追溯矩阵”“FMEA分析”“仿真测试”等方式开展,最终输出TSC文档,作为系统设计与软件架构的输入。

二、ISO 26262技术安全概念软件架构设计流程
基于TSC的软件架构设计是将安全需求转化为软件模块与交互逻辑的过程,需遵循“安全导向、分层隔离、可验证”原则,确保软件层面的安全措施有效落地。
1、输入:基于TSC提取软件安全需求
从TSC中筛选与软件相关的安全需求,明确软件需承担的安全职责。例如:
功能安全需求:“软件需在50ms内检测到传感器故障并触发报警”;
性能安全需求:“关键任务(如制动逻辑计算)的执行周期抖动≤1ms”;
可靠性需求:“软件单点故障metric(SPFM)≥90%(ASIL B要求)”“潜伏故障metric(LFM)≥60%(ASIL B要求)”。
需将需求分解为可量化的软件指标,如“故障检测率≥99%”“任务响应时间≤20ms”,并关联对应的ASIL等级,作为架构设计的约束条件。
2、步骤一:软件架构分层设计,明确安全边界
采用分层架构(如“应用层-服务层-硬件抽象层”)实现安全隔离,核心是将安全相关功能与非安全功能分离:
安全岛划分:在架构中划定“安全核心区”(处理ASIL B及以上需求的模块,如制动逻辑、故障诊断)与“非安全区”(如娱乐系统交互),通过内存隔离(MMU)、时间分区(如AUTOSAR的OS分区)防止非安全功能干扰安全功能;
模块职责定义:安全核心区模块需单一职责,例如“故障诊断模块”仅负责故障检测、分类与上报,不参与控制逻辑计算;“控制算法模块”仅执行制动压力计算,依赖诊断模块的故障状态输入。
以ADAS系统为例,安全架构可分为:传感器数据处理层(含冗余校验)、故障诊断层(独立于控制逻辑)、控制决策层(带双算法比对)、执行器驱动层(含输出监控)。
3、步骤二:安全机制集成与模块接口设计
将TSC定义的软件安全机制嵌入架构各层,明确模块间接口的安全属性:
数据安全机制:在数据传输接口中集成CRC校验(如传感器数据帧附加CRC值)、数据范围检查(如车速信号超250km/h则标记无效)、时间戳验证(防止旧数据被复用);
控制流安全机制:通过“任务监控器”(独立于主任务的watchdog)监控关键任务执行状态,如控制算法模块未在10ms内完成计算,则触发复位;采用“状态机校验”(每个状态转换需满足预设条件)防止逻辑跳变错误;
接口规范定义:明确模块间交互的参数类型、范围、周期及错误处理规则,例如“故障诊断模块向控制模块发送故障码,周期10ms,无效故障码(如超出0-255范围)则控制模块采用默认安全状态”。
4、步骤三:安全相关工具链与开发流程合规
软件架构设计需同步考虑开发工具的合规性,确保工具链满足ISO 26262对工具置信度(Tool Confidence Level,TCL)的要求:
工具选型:编译工具、静态分析工具、测试工具需通过认证(如TCL 1-3),例如使用经ASIL D认证的编译器防止代码生成错误;
开发流程嵌入:在架构设计阶段定义“安全分析节点”,如通过FTA(故障树分析)验证架构对单点故障的覆盖能力,通过FMEDA(故障模式影响及诊断分析)计算SPFM/LFM是否满足ASIL要求;
版本管理与追溯:架构设计文档需关联安全需求ID、TSC中的技术措施编号,确保每个设计决策可追溯至安全目标,例如“双算法比对机制”追溯至“ASIL D控制逻辑防错需求”。
5、步骤四:架构验证与迭代优化
通过多种手段验证软件架构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模型仿真:搭建架构模型(如Simulink),仿真故障场景(如传感器数据突变),验证安全机制是否触发(如故障诊断模块能否正确识别并通知控制模块降级);
形式化验证:对关键模块(如状态机逻辑)采用形式化方法证明无死锁、无未定义状态;
评审与评估:组织跨团队评审(安全、软件、系统),检查架构是否满足安全需求、是否存在单点故障未覆盖(如某安全模块无冗余备份)。
根据验证结果迭代优化架构,例如若仿真发现“故障响应时间超需求”,则需优化模块调度优先级或简化诊断算法逻辑。

三、技术安全概念与软件架构的协同优化策略
技术安全概念与软件架构并非单向传递关系,需通过协同优化确保安全需求高效落地。
1、需求双向追溯机制
建立“安全目标-TSC技术措施-软件安全需求-架构模块”的全链路追溯矩阵,确保每个架构设计元素均可反向追溯至安全目标,同时通过正向追溯验证无需求遗漏。例如,当TSC中“双通道传感器冗余”措施变更时,可通过矩阵快速定位软件架构中“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块”需同步调整。
2、安全与性能的平衡优化
架构设计中需平衡安全机制与系统性能,例如高频自检测会增加CPU负载,可通过“动态检测频率”优化:正常工况下检测周期100ms,高风险工况(如高速行驶)缩短至10ms,既满足ASIL D的诊断覆盖率要求,又避免性能过度损耗。
3、基于场景的架构适应性调整
针对不同驾驶场景(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的安全需求差异,架构需具备适应性,例如ADAS系统在高速公路场景下,激活更严格的传感器冗余校验机制,而在低速场景下适当降低检测频率以节省资源,确保安全措施与场景风险匹配。
总结
ISO 26262技术安全概念的构建是将风险转化为技术方案的核心环节,而基于TSC的软件架构设计则是安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系统化的需求分解、安全机制集成、架构分层隔离及协同优化,可确保软件系统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与ASIL等级匹配的安全保障能力。在汽车电子电气系统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严格遵循技术安全概念构建与软件架构设计流程,是实现功能安全的关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