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26262中文网站 > 最新资讯 > ISO 26262硬件架构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ISO 26262硬件故障率如何计算
教程中心分类
ISO 26262硬件架构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ISO 26262硬件故障率如何计算
发布时间:2025/09/16 13:26:18

  在汽车电子安全标准体系中,ISO 26262作为最重要的功能安全标准之一,对硬件架构的设计、安全机制和故障概率评估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在ASIL等级为B及以上的项目中,硬件层的安全保障能力直接决定整个系统是否具备达标的功能安全能力。因此,深入理解ISO 26262硬件架构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以及硬件故障率如何计算,是功能安全工程师、硬件设计师乃至系统集成方的共同关注重点。本文将围绕架构要求、关键指标与故障建模方法,结合实际工程流程展开详细解析。

 

  一、ISO 26262硬件架构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ISO 26262对硬件架构提出了功能安全、冗余机制、诊断覆盖率等多维度要求,目标是在可接受成本和复杂度下实现高可用性与高可靠性。主要条件如下:

  1、满足ASIL等级对应的硬件安全目标

 

  每项安全相关硬件功能都应依据系统的ASIL等级,设定清晰的硬件安全目标(Hardware Safety Goal),该目标必须能通过定量或定性方式进行验证。ASIL越高,对架构的诊断能力、容错能力要求越高。

 

  2、具备足够的诊断覆盖率

 

  架构需设计必要的在线自检机制,覆盖断路、短路、卡死、数据异常等类型故障。标准要求针对ASIL B、C、D的系统,单点故障覆盖率应分别达到≥60%、≥90%、≥99%。

 

  3、实现功能分离与容错设计

 

  通过冗余模块、互补硬件路径、双通道设计等方式,确保在主通道失效时系统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安全状态。典型做法包括主从冗余、ECC校验、锁步CPU等。

 

  4、应支持硬件故障建模与评估

 

  架构应能明确划分可检测故障、不可检测故障、潜在故障等不同类别,并提供建模支持,如FMEDA分析所需的模块化组件层级划分。

 

  5、支持定量安全分析的可追溯性设计

 

  架构需要具备良好的可追溯性,能够从系统需求层层分解至具体电路模块,并提供相应的接口文档、错误模型说明、诊断机制逻辑图等,便于安全分析工具和专家复核。

 

  从设计源头出发,只有在硬件结构中嵌入上述安全机制与建模能力,才能在后续ISO 26262流程中顺利通过审核与第三方认证。

 

  二、ISO 26262硬件故障率如何计算

 

  在ISO 26262中,硬件故障率的定量计算是衡量系统是否达到目标安全完整性等级的关键手段,主要通过FMEDA(Failure Modes Effects and Diagnostic Analysis)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流程与关键指标如下:

 

  1、收集器件级失效率数据

 

  通常参考ISO 26262提供的基础失效率库或使用SN29500、IEC TR 62380等器件数据库,获取各种电阻、电容、MCU等硬件单元的基本故障率。

 

  2、建立失效模式映射关系

 

  对每个硬件单元进行失效模式划分,如短路、断路、偏值、控制失灵等,并评估其对安全目标的影响路径,构建失效影响树。

  3、分类诊断能力与可检测性

 

  依据系统诊断机制,将各类失效模式划分为SPFM(单点故障指标)与LFM(潜在故障指标)所需的类型,如可检测、冗余掩盖、未检测等。

 

  4、计算关键指标

 

  SPFM(Single Point Fault Metric)=1-∑未被检测的单点故障/所有相关失效概率

 

  LFM(Latent Fault Metric)=∑被覆盖或冗余的潜在故障/所有潜在故障

 

  PMHF(Probabilistic Metric for random Hardware Failures)=∑所有可能导致失效的单点与多点故障概率总和,要求控制在ASIL等级规定范围,例如ASIL D要求PMHF<10 FIT

 

  5、使用FMEDA工具辅助建模

 

  借助专业工具如Medini Analyze、Ansys medini、IQ-FMEA等,可将各个模块的故障率参数输入后自动生成SPFM、LFM、PMHF等指标,并出具合规报告。

 

  整个过程的精度很大程度依赖基础失效率库的准确性和架构对每类失效路径的详尽建模能力,因此在早期阶段架构设计与可测性规划必须充分配合。

 

  三、ISO 26262硬件架构应如何优化以提升安全指标

 

  要提升硬件安全指标,如提高SPFM与LFM、降低PMHF,不仅靠事后优化,更需从架构设计入手预设“安全性导向”的构思。以下是常见的优化策略:

 

  1、从设计初期引入冗余逻辑

 

  采用双通道逻辑电路、主备控制器、镜像内存等策略,将关键路径通过硬件复制方式增强稳定性。例如安全制动系统中,往往使用两套独立的信号检测与触发链路。

 

  2、提升诊断反应速度与覆盖广度

 

  使用周期性自检机制、Watchdog监控、电流/温度异常检测等手段快速识别硬件层异常并响应,使故障检测时间远短于安全功能容忍延时窗口。

 

  3、细化故障传播路径切断机制

 

  通过逻辑隔离、保险熔断、模块限流、电源独立化设计等方式,避免单点故障向其他系统蔓延。如使用CAN中继隔离,避免某一控制器故障影响整个网络。

 

  4、确保工具链与模型分析的完备性

 

  使用具备ISO 26262认证的软件建模工具进行架构建模,确保FMEDA报告与架构模型高度一致,避免人工遗漏关键故障路径。

 

  5、建立跨模块故障共因分析逻辑

 

  针对多模块存在共因故障可能的情况,应增加输入信号抖动检测、CAN总线故障校验等策略,实现系统层面更完整的异常覆盖。

  这些优化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PMHF指标达标率,也为后续认证评估、客户审核提供扎实的设计依据与风险闭环材料。

 

  总结

 

  掌握ISO 26262硬件架构需要满足哪些条件ISO 26262硬件故障率如何计算的核心要点,是确保车规级产品在设计初期就具备可验证的安全性能基础。从结构容错设计、故障路径建模到量化指标评估,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借助标准工具、引入冗余机制、细化自检逻辑,企业可更高效实现对ASIL等级目标的达成,并在硬件安全认证流程中获得实质性进展。

读者也访问过这里:
135 2431 0251